黑龙江省寒地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源自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玉米遗传育种团队,中心主要依托东北农业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作物遗传育种二级学科博士点及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2018年6月经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批准建立。

团队合影

实验室展示
平台负责人:王振华
骨干成员:邸宏、张林、周羽、董玲、曾兴
所属学科:作物学 作物遗传育种
批准部门:农业农村部
硬件设施:中心拥有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功能实验室500平方米,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可全年使用的育种试验地450亩、温室100平方米、作业室150平方米、挂藏室1000平方米、南繁基地30亩、转基因基地10亩和种子贮藏库100平方米,设施条件齐备。
平台定位:中心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围绕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粮食安全推动种业振兴”发展战略,以寒地玉米种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为导向,以黑龙江省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中“瓶颈”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多学科协同创新,强基础、补短板、重应用,为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将中心建设成为集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现代育种技术研发、新品种选育、高级育种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现代化的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平台。
平台目标:攻克一批寒地玉米遗传育种前沿理论与核心技术,支撑黑龙江省寒地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工程的实施,引领我省玉米科技跨越式发展;突破寒地玉米生产共性和关键育种技术瓶颈,选育一批高产稳产、品质优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优质安全、适合机械化的玉米新品种,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满足我省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和产业发展对于玉米品种的需求;培养和汇聚一批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的高端人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建设特色鲜明、国家一流的研发平台。
主要研究方向:针对寒地特点,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具有北方寒地特色的4个研究方向:重要性状遗传解析、现代育种技术、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标志性成果:中心面向国家和我省作为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大需求、聚焦学科前沿和发展需求,开拓创新,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1. 面向玉米遗传育种科技前沿,在寒地玉米部分重要性状遗传解析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 面向国家粮食安全,在寒地早熟玉米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方面成绩突出。东农254、东农256、东农257和东农264均为我省当前不同积温带主导品种,其中东农264于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遴选为“国家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组”品种审定试验对照品种。
3. 面对种业振兴对玉米品种迫切需求,选育的18个玉米新品种使用权转让给省内外15家种子企业,大大促进了民族种业的发展。
“十四五”期间成果:
1、人才队伍。中心现有专职技术人员1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人,14人具有博士学位。
2、科研任务。中心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重大专项、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七大作物育种专项课题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育成国审及省审玉米新品种37个,获新品种保护权14项,实现品种经营权转让15个,转让金额1175万元,品种近五年累计推广2000万亩以上,创造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在玉米丝黑穗病、粗缩病、籽粒自然脱水速率、种子耐储性、耐低温、耐盐碱等遗传机制解析和标记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主持编制黑龙江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8篇,主编和主审专著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
3、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
中心面向国家和我省作为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大需求、聚焦学科前沿和发展需求,开拓创新,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1)面向玉米遗传育种科技前沿,在寒地玉米部分重要性状遗传解析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面向国家粮食安全,在寒地早熟玉米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方面成绩突出。东农254、东农256、东农257和东农264均为我省当前不同积温带主导品种,其中东农264于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遴选为“国家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组”品种审定试验对照品种。
(3)面对种业振兴对玉米品种迫切需求,选育的18个玉米新品种使用权转让给省内外15家种子企业,大大促进了民族种业的发展。
4、交流合作\平台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等情况。
中心积极与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协作,促进了中心的发展。今后将继续强化合作,立足龙江,面向全国,协同发展,将工程中心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寒地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