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农业农村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4-07点击量:

以黑龙江寒地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主要依托于黑龙江省作物学一级学科,涵盖了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病理学等多个二级学科。黑龙江寒地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其核心部分原称作物栽培育种观测实验站)依托于农学系(包括现在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及植物保护和农业资源利用学科),始建于1948年。历经王金陵、李景华、沈菖蒲、李文雄、侯中田等几代老先生们的努力,开拓了稳定的研究方向、汇集了精干的研究队伍、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条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本实验室被树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典范。平台2011年建成,建设于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6楼,总占地面积1183平方米,目前运行良好。

团队合影

实验室展示照片

平台负责人:顾万荣

骨干成员:杨德光,王玉波,邹德堂,王振华,李彩凤,赵宏伟,樊东,张艳菊,张铉哲,张俊华,马春梅,邸宏,李永刚,程晓非,石瑛,董守坤,张林,李晶,滕春红,刘化龙,付连双,王敬国,张丽莉,魏峭嵘,董玲,王晓楠,韩玉军,周羽,刘鑫

所属学科:作物学

批准部门:农业农村部

硬件设施:本平台设备总值941.73万元,284台套数,其中10万元以上20台。实验室面积3000平方米,试验地面积共计5130亩,设施条件齐备。

平台定位:实验站针对黑龙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寒地主要作物,如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甜菜、亚麻的栽培技术和现代农作制度的迫切需要,依托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将实验站建设成为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研究平台、汇集优秀人才的创新团队、高效丰富的资源共享平台、作物生产技术和科学理论的重大源头创新基地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

平台目标实验站具有较强的区域代表性,以实现东北地区作物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研究前沿理论,攻克关键技术瓶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引领东北地区作物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和汇聚高端人才,促进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主要研究方向重点研究东北地区作物高产的生理生态机制,作物高产潜力挖掘技术,作物产量、品质协同提高技术,农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作物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作物抗逆稳产技术,农机农艺结合的轻简化技术,种植模式优化设计,保护性耕作技术和常年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技术,并开展了相关研究的科学检测、科学实验,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富有特色的 5 个研究平台:作物遗传育种、作物裁培学与耕作学、农药杂草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病理学。

标志性成果:实验站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和东北地区作物生产独特气候特点,开拓创新,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1. 承担国家和黑龙江作物栽培试验相关工作,多作物科研的阶段性试验场所;

2. 区域试验基地及配套试验技术的展示示范基地,农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实习基地;

3. 区试技术人员提高试验技能的技术培训基地;

4. 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基地;

5. 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的新成果转化基地和传播中心。

2022年大豆品种“东农豆252”、水稻品种“东富138”跟随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玉米遗传育种学科团队与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围绕玉米新品种选育签署科企合作协议,经费额800万元;水稻遗传育种学科团队申报的特色型东北粳稻品种创新获批横向经费585万元。

“十四五”期间成果:

1、人才引进与培养。2021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2人入选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0241人入选农业农村部国家神农青年英才。现有国家高层次人才3人,科技部领军人才3人,神农青年英才1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龙江学者2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首席专家2人、东农首席教授2人、杰出学者4人,学术英才2人。

2科研任务2021年至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其中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4项,较“十三五”提升150%。学院教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4项,其中研究团队项目2项,省重大项目10项。“十四五”期间,获得超千万基金的大项目或课题共10项。

3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横向经费5665.03万元,不包括育种联合体每年给课题直接提供的横向科研经费。审定作物新品种117个,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2个,其中水稻系列新品种科企合作营销转让经费1900万元;大豆系列品种转化金额180万元,玉米品种“东农266”“东农281”转化金额140万元。2024年玉米新品种“东农285”入选“十四五”农业农村部100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水稻品种“东富110”荣获第五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金奖。2023年大豆品种“东农63”和马铃薯品种“东农310”分别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的大豆骨干型品种和特专型品种,进行全国推广

4其他成果。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近五年到国外访问的教师1人,到国内访学的教师0人,来学院做学术交流及访学的外国学者25人,国内学者来学院交流的215人,线上金陵讲堂已有国内学者93人进行学术交流,开展金陵青年论坛、金陵大豆学校、金陵智慧农业国际论坛各4届,累计邀请20余所高校,12家科研院所的12位院士、40余位国家杰青作为嘉宾参与其中,累计线上点击热度高达100万次。接受来华各类留学生4人,到国外留学学生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