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至1948年东北农学院建院时成立的三系之一农艺系,王金陵教授任首任系主任。1996年,由农学系、园艺系、植物保护系三系合并组建农学院。2000年,园艺系调整成立园艺学院,土壤农化、环境保护、微生物及农业生态等4个专业和方向调整为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实验站调整为学校的植物类实验实习基地,农学系余下专业和植保系组成新的农学院。2022年,植物保护系单独成立植物保护学院,其余专业依旧隶属农学院。 七十载风云激荡,我院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农业科技领域的奠基者与开拓者。王金陵、沈菖蒲、秦嘉熹、李景华、董一忱、孙凤舞等老一辈教授曾在此辛勤执教,他们不仅是科研探索的引路人,更是立德树人的典范。学院也培养出了一批在学界、教育界、商界以及政府管理中卓有建树的杰出人才。“十三五”以来,农学院始终秉持“着眼国家、立足龙江、面向三农”的服务宗旨,在教育教学改革、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学科建设方面持续发力,为学院长远发展筑牢根基,为龙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持续输送人才、品种与技术的有力支撑。
学科优势明显,厚植科技创新沃土。农学院拥有作物学一级学科,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于2001年被列入国家级后备重点学科,亦是农业科学进入ESI前1%的主要贡献学科之一,下设二级学科3个,包括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和作物信息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作物学评分为B。学院专注于科研与教学平台的建设工作,成功搭建起“学科—平台—团队”深度融合体系,拥有13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包括智慧农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寒地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生理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粮食产能提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东北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等;拥有5个教学平台,分别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室、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全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且在省内外设有50余处教学实习基地。 师资队伍一流,勇挑强农兴农重任。农学院现有在职教工111人,正高职36人,副高职38人。博士学位教师9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4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植物生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人,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3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2个,龙江学者4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香江学者1人,黑龙江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1人,黑龙江省“头雁”团队1个,黑龙江省“春雁”团队1个,黑龙江省省级领军人才梯队2个,省高层次人才约30人。
教学体制优化改革,培养德才兼备的农业人才。农学院现有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智慧农业、生物育种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和1个农学本硕博连读班。其中,农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专业,完成农学门类专业三级认证,并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复合应用型试点项目;种子科学与工程获批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83人,本科生1442人,研究生74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17人,博士后40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06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318人。农学院是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学院,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入选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省级精品课1门,省级在线课1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教师承担各类教改课题43项,获省级各类教学成果奖24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各类教材60余部,主编校内教材38部。 基础科学研究夯实,科研创新成果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至今,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经费4.72亿元,承担超千万资金的项目或课题1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以及其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项;发表文章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0篇,IF≥7的文章36篇,出版专著10部。学院作为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主办期刊《中国马铃薯杂志》,在国内外公开发行。获得发明专利87项,在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作物上,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78个,2个品种跟随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3个品种入选国家农业主导品种和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转让品种200余个,转让金额约4000余万元,累计推广面积7000多万亩,创造经济效益70多亿元。 勇担社会服务重任,服务粮食生产增效提速。为全力赋能区域农业发展,农学院持续选派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科技特派员和专家,扎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一线,面向广大农民、农技骨干及乡镇干部开展系统培训,于科研最近的地方,播撒科学的种子,插上科技的翅膀,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三农”事业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 创办学术交流品牌,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扩展。一个讲堂,三个论坛,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农学院打破传统文化被动输出的壁垒,打造金陵系列文化活动,以“生态循环”理念为内核,构建“学术引领-人才培育-产业反哺-国际融通”四位一体自驱型文化生态圈,让金陵系列文化活动始终葆有自我造血、动态调适的鲜活生命力。2020年创办以来,累计邀请20余所高校,12家科研院所的12位院士、40余位国家杰青作为主讲嘉宾参与其中,线上点击量达105万次。
党建引领铸就育人先锋,实干担当谱写强农新篇。农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的党建工作为抓手全面推进思想建设与队伍建设。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支部引领带动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历年来荣获“全国扶贫先进集体”“黑龙江省文明单位”“黑龙江省高校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黑龙江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农学院和智慧农业系等先后获评校师德师风先进集体,2人获评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智慧农业系教师党支部获批第四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种子科学与工程系教师党支部和农学系教师党支部先后荣获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农学系教师党支部获批学校首批“党建示范创建样板党支部”,近年来获全省道德模范1人、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1人、全省最美高校辅导员1人,获评校级优秀共产党员11人、优秀党务工作者2人。 心系三农,甘于奉献是农学院薪火相传的不变初心。老一辈农学人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诲人不倦的高尚品格,铸就了“勤于研学,注重实践”的院风和“一手出成果,一手出论文”的院训。博远志以辅三农,展伟业以荫洲海。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立足北方寒地生态特点,朝着建设黑龙江省特色、农业特色的研究教学型学院目标阔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