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4-13点击量:

平台以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马铃薯研究所(学科团队)为支撑,于建校初期开始马铃薯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1987年成立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创办我国唯一的马铃薯专业期刊《中国马铃薯》,现为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中国马铃薯》期刊出版单位。每年主办国内顶级马铃薯行业品牌会议“中国马铃薯大会(China Potato CongressCPC)”,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行业影响力。平台依托东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以及“寒地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生理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2年通过农业部立项建设,2018年底通过建设项目验收、投入使用,目前运行情况良好。

团队合影


实验室展示照片

平台负责人:石瑛

骨干成员:张丽莉、魏峭嵘、张朝澍、陈宇飞、韩雪、尹燕斌、唐鑫华、高红秀

所属学科:作物学

批准部门:农业农村部

硬件设施:区试站拥有马铃薯种薯考种及实验室100平方米,种薯贮藏窖400平方米,智能化温室200平方米,预储棚100平方米,农机库100平方米,防虫网棚500平方米,设备总值近200万元。

平台定位:区试站是农业农村部为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研创新能力而立项建设的,是区域性的农作物品种试验平台。作为国家马铃薯品种试验中晚熟东北组主持单位,常年积极组织协调区域内各试点有效开展工作;作为国家和黑龙江省(联合体)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试点,保证高质量完成试验任务。平台为集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展示、以及配套新技术集成示范于一体的种业创新成果研发示范推广基地,也是作物学本科生、研究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平台目标创制马铃薯优质抗逆新种质,选育优质、多抗、丰产及适应机械化栽培的新品种;优化品种试验技术,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研究马铃薯绿色优质生产机理与调控技术,集成绿色生产模式,在适应区域示范推广。

主要研究方向重点针对国家马铃薯产业及东北区域发展需求,坚持北方寒地特色形成4个研究方向:马铃薯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马铃薯高效栽培与智慧生产,马铃薯种薯生产与质量控制,马铃薯重要性状遗传解析。

标志性成果

1、创制一批中熟高干物质低还原糖抗逆丰产适合食品加工马铃薯新种质,部分品种成为国家及北方多省区主导品种,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解析马铃薯优质、抗逆、养分高效等重要性状的遗传机理,开发功能标记并用于种质创新。

3、在北方一季作区示范推广“良种+良法”的环境友好、低碳低成本“淀粉加工专用原料薯绿色栽培模式”,倡导因地制宜旱作生产,推动淀粉加工原料薯专用化,助力马铃薯种植环境友好、生产方式可持续,成效显著。

十四五期间成果:

1、人才引进与培养。新进专任教师2,入选黑龙江省C类高层次人才120212024共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45

2、科研任务。获批科研项目20项,资助金额约914.9万元,其中纵向项目资助金额717.9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部委级重大项目课题1项;黑龙江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及课题5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3,黑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0篇,其中,SCI论文6篇。以第一育成单位审定马铃薯新品种5植物新品种权3项。马铃薯品种东农310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次发布的《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

3、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获批横向课题6项,资助金额187万元。加工型马铃薯品种东农310,加工特性优、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综合表现居国内同类型品种领先水平,填补了该类型马铃薯品种市场空缺。已授权多家企业开展种薯生产与经营,在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等北方马铃薯产区开展示范、推广与应用。

4、其他情况。围绕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与绿色生产领域的相关问题,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黑龙江省北薯种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兴佳薯业有限公司等多个团队,协同开展马铃薯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马铃薯智慧生产等研发工作。积极开展省内外学科与产业考察、调研和交流活动,对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校马铃薯遗传育种与栽培学科团队支撑平台建设,现有在编教师9人,其中职称结构为正高3人、副高2人、中级4人;长期聘用制工作人员7人,在读硕士研究生3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