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东北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于于1998年组建,2004年批准为黑龙江省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11年通过农业部的立项评估,同年正式挂牌运行。实验室主要依托于东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植物学、食品科学省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国家大豆工程中心,设有大豆资源创新与利用实验平台、基因克隆实验平台、分子标记实验平台、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实验平台、基因工程实验平台五个研究平台。“国家级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韩英鹏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盖钧镒院士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目前运行良好,是目前我国东北地区唯一获批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相关研究领域的区域重点实验室。

团队合影


实验室展示
平台负责人:韩英鹏
骨干成员:张淑珍、滕卫丽、李永光、陈庆山、王绍东、刘珊珊武小霞、赵琳、辛大伟、赵雪、齐照明···
所属学科:作物学 作物遗传育种
批准部门:农业农村部
硬件设施:重点实验室拥有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功能实验室面积2000平米,包括全自控室内温室2间、组培间1间、无菌间1间、育种作业室6间、种质资源储藏库1间、常规育种材料储藏间1间。2016年借助《农业农村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实施,本实验室条件建设项目获得农业农村部立项,2019年项目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农村厅总计支持硬件建设经费812万元。重点实验室可全年使用的育种试验地450亩、温室100平方米、作业室150平方米、南繁基地20亩、转基因基地10亩和种子贮藏库100平方米,设施条件齐备。
平台定位:实验室以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系列讲话重要精神为指引,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围绕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粮食安全推动种业振兴”发展战略,以大豆品种改良和高新生物技术开发应用为中心,着重开展大豆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加强东北大豆主产区的大豆产量生物学的研究,选育一批优质、高产、早熟、多抗大豆新品种,显著提高大豆单产和品质。同时,进行重要性状基因定位、克隆与功能鉴定;转基因和分子设计等育种技术的研究;为大豆新品种培育提供新材料和新技术。
平台目标:致力种业“卡脖子”关键问题,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大豆产业发展三图一树为核心引领,着重研发东北大豆高效育种技术技术体系,创制高产、优质、多抗的大豆优异新种质。培育符合未来需求和竞争力强的优异大豆新品种,增强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解决大豆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为大豆振兴计划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撑。解决东北大豆产业卡脖子问题,提升我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科研成果落地,力争把实验室建成东北大豆产业发展的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不断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围绕国家大豆产业安全战略目标和区域发展需求,坚持北方寒地特点,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3个研究方向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大豆抗病遗传育种、大豆表型组及遗传改良。 并设有5个平台,大豆资源创新与利用实验平台、应用基因组学实验平台、分子标记实验平台、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实验平台、转基因技术与育种实验平台五个研究平台。建设大豆资源创新与利用实验平台,提高大豆资源鉴定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提升资源保存和创新能力,加强大豆核心种质资源的发掘、改良与创新;建立应用基因组学和分子设计育种平台以及转基因技术与育种平台,购置大豆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相关仪器设备,提高实验研究的高通量和基因分型的准确性,明确大豆主要产量性状和农艺性状的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规律,为大豆种质资源创新和分子育种提供重要的遗传基础和基因资源。通过5个实验平台的建设和重点实验室条件建设项目的实施,将实现大单位面积产量与品质的提高,深入挖掘资源潜力,利用分子育种改造传统大豆产业,为区域大豆产业发展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生物信息等多学科的高度交叉和融合,形成一支我国大豆生产攻坚克难的综合团队,聚集和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形成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大豆科研体系,成为连接基础研究与新品种推广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东北大豆科学技术的集散地、辐射源。
标志性成果: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东北大豆产业,集智攻关、开拓创新,实验室建设期间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1、实验室骨干成员凝练《关于破解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瓶颈的建议与思考》获得全国人大吉炳轩副委员长的批示,并由农业部组织专家深入调研。其研究成果无腥味7S球蛋白冻干粉,获得中国第二届食品配方创新优秀奖。以高附加值功能大豆新品种的研发为引领,创造性的提出了“定制化育种克服品种转化难,定单化种植克服豆农卖豆难,定向化加工克服豆企创利难”的“三定克三难”模式,通过“科研育种+种植基地+加工企业”三者紧密结合,使得“三定克三难”模式在克山、木兰、汤原等多地成功复制,得到了上级领导及行业的高度认可。
2、国际上首次在基因组水平上阐明了大豆驯化历程, 确认了栽培大豆起源中心,获得了重要性状的基因组选择区段和标记,为优异亲本选择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3、针对东北地区主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的不足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创制了超过现有种质的特优大豆新种质,并培育新品种,部分类型填补国内空白,新品种产业化成效显著。
“十四五”期间成果:
1、人才引进与培养。新进专任教师12人,其中引进青年才俊A类4人,青年才俊B类4人,引进优秀博士4人;招收全职博士后2名。陈庆山入选国家级人才中青年领军人才,赵琳获得我院首个农业农村部国家神农青年英才称号。
2、科研任务。获批科研项目68项,资助金额13816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2项,部委级重大项目课题5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中青年领军人才,1人获农业农村部国家神农青年英才称号。发表学术期刊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114篇。以第一育成单位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1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1项,植物新品种权7项。
3、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获批横向课题11项,资助金额2890万元。东农豆127等系列品种转化105万元。大豆新品系“东农豆268”,折合13.0%标准水分含量后,测定亩产高达261.2公斤。
4、其他情况。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加拿大、美国、德国、俄罗斯、乌拉圭和国内科研院所(包括: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科院、俄罗斯远东国立农业大学等)来本实验室访问交流达150余人次。协助打造金陵讲堂、金陵大豆学校等学术交流平台,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特约报告18次(其中国际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