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新闻动态

走进望奎,土豆为媒。献策产业布局,增强造血能力。

来源 :本站原创发布日期:2017-07-15点击量:

为响应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精神,开展“走进乡土乡村,讲述扶贫故事”主题实践活动。7月13日上午,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退休教授、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伊里,农学院党委副书记于向国,我校教师、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石瑛,植保系党支部教师,6名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实践团抵达望奎县。望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刘英田陪同实践团进行了走访调研。  

赴望奎县实践团出征仪式

在火箭镇坤后二北村,十几户农民早已在会议室等待东农的专家到来。在专家座谈会上,当地农户询问了水田作物种植中出现的病症和虫害,有关如何调节作物生长,追肥的最佳时期,施肥的方法,水田排水等问题。专家根据农户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介绍了一些病害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针对病害的农药用法,对植物保护方面给予了专业建议。专家们强调,对待病虫害应当对症下药,对没有达到防治指标的病虫害切记盲目用药,建议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利用东农的农业专家在线平台等进行交流,也可以用快递的方式把病株样品寄到学校进行鉴定,方便及时沟通和解决问题。双方交换了联系方式,并对疑难问题进行了记录。农学院党委副书记于向国说,从此次座谈会可以看到,农户目前有很多技术和知识方面的需求,对种好地、实现增产增收十分渴望,希望当地农户积极与农学院联系,学院会尽全力帮助农户,提供技术支持。会后农民们纷纷表示,通过座谈会交流,学习了很多技术,增长了知识,感谢东农专家的指导,现在种地必须得相信科学,盲目种地成本高,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希望今后能多与农大的专家对接,帮助农户解决种植问题。  

                                      座谈会现场

下午,实践团来到望奎县龙薯现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该联社成立于2014年,由望奎县的四个合作社联合组成,以种植马铃薯为主,种植玉米、万寿菊,蔬菜等特色农作物为辅,年可生产种薯25000吨,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新渠道。在合作社理事长常更国的陪同下,实践团参观了龙薯联社组培室、监测指挥中心、农产品展厅。之后,实践团来到龙薯联社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东农311和东农310的示范田,两个品种马铃薯长势喜人,由于其抗逆性强,即便没有用过农药,病虫害仍然非常少。  

实践团参观龙薯联社

 

实践团考察试验示范田

据农学院马铃薯专家石瑛介绍,十三五时期,学校以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扶贫任务为契机,与龙薯联社合作推广种植学校育成的马铃薯新品种东农311、东农310。当地农民习惯种植马铃薯,土壤条件适合种马铃薯,这两个品种具有较好的抗旱、抗晚疫病、抗退化、产量高等特点。“一亩地产量可达两吨半以上、优质、口感好。东农310可以生产马铃薯淀粉和全粉,东农311用作鲜薯食用。”石瑛说。据了解,今年学校总共为各省市展示示范提供马铃薯种薯两万多斤。学校专家们为服务地方经济、开展学术交流、进行试验示范,每年从春播到秋收一年要有3个月在外地奔波。
  之后,实践团来到龙薯联社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据理事长常更国介绍,该基地生产多种绿色有机蔬菜,包括香瓜,辣椒,豆角等作为高端供应链销售到北京等地。厢黄二村有52户贫困户,基地在当地为29户贫困户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在东郊乡正白前二村,实践团见到了两位种植东农311的农户,一位是村长马占海,他是当地的马铃薯种植大户,一位是王洪军,是村里的贫困户。马占海有14年种植马铃薯的经验,2015年他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了联系,通过石瑛老师得到了东农311马铃薯新品种,并在东农专家的指导下开始试种。“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就打电话给石老师。这个品种抗病能力强,可以少打好几遍药,每亩能减少成本30元左右,比起传统品种,产量一晌地比以前高出5千斤到一万斤左右,每亩能增收400元左右。”马占海介绍说。目前他的马铃薯销售到福建、厦门、山东、吉林、辽宁,他认为这个品种的马铃薯市场预期不错,但还需要一个市场认可的过程。“比如说荷兰七号马铃薯,目前市场非常认可,因为它是长圆形的,比较容易打皮,吃起来口感也不错。东农311是扁椭圆形的,你说它好吃,老百没吃过,不一定认可,这需要一个过程。”作为村长马占海不但自己把地种好,还带动了村里的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贫困户种的作物缺乏销路,他就利用自己的渠道帮忙卖。他说:“我认为很多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动力不足,不愿意努力,我当年只有15亩地,挣到钱之后我继续投资,后来的种植面积就越来越大,对于贫困户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鼓励和带动他们,让他们看到希望。”
  马占海陪同实践团来到贫困户王洪军家的田地。王洪军在马占海的带动下种植了5亩东农311,他说这个品种抗旱抗病能力都很强,近期干旱少雨也没打过药,马铃薯依然长势良好。实践团发现王洪军种植的东农311垄距并不规范,规范垄距为80cm,而他的垄距只有65cm,这样会影响马铃薯匍匐茎发育,导致产量降低,对此专家们对王洪军进行了现场指导。石瑛说:“文化程度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一些农户耕地面积并不少,但是他们对新知识,新科技不了解、不钻研,种地的收益差,导致相对贫困。贫困户往往思想保守,害怕改变,对新品种积极性不高。让大户带动贫困户。看到效益,加上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一些贫困户就会尝试改变。这种扶贫模式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专家对王洪军进行现场指导   

72岁高龄的我校农学院退休教授、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伊里先生也随队进行着考察。他指出,马铃薯在国家扶贫、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作物,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和落后地区,山多水多地少,耕地面积非常有限,这样的环境马铃薯都可以生长。马铃薯的应用面还比较广,选择了好的品种就可以创收,能创收就能致富,所以有很多地方都把种植马铃薯作为致富的手段。在谈到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时,陈伊里指出,黑龙江早熟马铃薯大部分都是做种薯,中晚熟的品种大部分是带动加工业,但是马铃薯大部分价格不稳,原料薯价格往往比种薯价格都高,种薯卖不上价,这些方面需要政府调控。“现在很多农民喜欢跟风,觉得种什么好就都去种,很快市场容量不足导致亏本,然后农民又跟风种别的。哪些地方的应该收产多少,哪个地方生产加工薯、原料薯应该有统筹的安排,这样黑龙江的种薯产业、原料薯产业、加工薯产业链才能活起来。”陈伊里说。在谈到新品种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攻坚的作用时,陈伊里强调:“产品的优良特性是第一位的,好的品种可以少用化肥少用农药,抗逆性强,生产潜力大,生产投入少,投入少效益就高嘛。再有,要重视把新品种转化成生产力,新产品的特性都是和需求挂钩的,要依靠企业的力量扩大新品种的推广面积。农民脱贫致富需要农户自身拥有造血能力,给他们良种加良法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陈伊里先生(左二)在田间进行考察  

13日-15日,学生志愿者陆续走访了正白前二村、坤后二北村、坤三村各25户农户,考察了当地人口结构,住房情况,收支结构,种植情况、贫困原因等。据统计,导致当地农户贫困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劳动力、农作物价格不好、没有合适的产业支撑、自然灾害等所致。贫困户最迫切需要的是医疗支持、生活补助等。 

志愿者走访当地农户  

据悉,此次实践活动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以种子系、植科系、农学系、植保系四个支部为载体,分别到林甸、望奎、拜泉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专家、志愿者入乡村,调整当地种植结构,解决种植方面的技术问题,查找当地实际困难,为提高农民种植技术、增加农民收入、提供调研数据、解决扶贫需求、助力扶贫攻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