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风范,成为时代的楷模,照亮后人的道路。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伟大人物。从简朴的餐桌到补丁摞补丁的睡衣,从自带茶叶的出访细节到陈设简单的西花厅,周总理的每一个勤俭节约的举动,都成为激励我们奋进前行的不竭动力。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周总理的节约故事,重温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从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弘扬勤俭节约的美德!
周恩来总理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持续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和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
周恩来总理一生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他有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补丁摞补丁,颜色都已发灰,身边工作人员多次劝他换一件新的,他总是笑着说:“还能穿,再补补就行。”饮食上,他也从不讲究,工作繁忙时,常常是简单的饭菜对付几口就又投入工作。
出访国外时,周总理同样秉持俭朴原则。有一次出国访问,因酒店提供的茶叶要收费,没必要花这份冤枉钱,所以他自带茶叶。在外交场合,他虽身着得体西装,但细心人会发现,那也是缝缝补补多次,只为维护国家形象的同时节省开支。
周总理居住的西花厅,陈设简单,家具陈旧。他却常说:“国家还不富裕,要把钱用到刀刃上。”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勤俭节约,让人民看到了一位大国总理的高尚情怀与务实作风,激励着国人奋进前行。
周恩来总理的勤俭节约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节约就是国策,勤俭就是美德”的深刻内涵。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铭记周总理的教诲,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节约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不铺张、不浪费,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