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明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三候
夏末伏尽,等待收获
一候:凉风至
立秋时节,气渐消,秋风送来丝丝凉意,植物们也像蒲公英一样,借着秋风起时将种子播撒到远方。
二候:白露生
立秋时节,暑气渐消,秋风送来丝丝凉意,植物们也像蒲公英一样,借着秋风起时将种子播撒到远方。
三候:寒蝉鸣
立秋时节,暑气渐消,秋风送来丝丝凉意,植物们也像蒲公英一样,借着秋风起时将种子播撒到远方。
节气农事
【收割夏季作物】随着立秋的到来,夏季作物的生长周期接近尾声,农民们需及时收割农田中的夏季作物,如稻谷、玉米、豆类等。收割的时间可以依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天气情况来决定,以确保作物果实的品质和收获量。
【播种秋季作物】立秋也是一些秋季作物的适宜播种时间。在这个季节,适宜种植的作物主要包括小麦、油菜、大豆等。农民们会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播种,以期在秋季能够获得丰收的收获量。
【田间灌溉】立秋之后,天气渐渐转凉,降雨量也逐渐增加。在这个时候,农民们需要调整田间的灌溉系统,确保农作物能够获得足够的水分。同时,也需要控制灌溉的频率和水量,以避免作物过度浇水或水分不足的情况发生。
【田地整理和修葺农具】立秋之后,一些夏季作物收割完毕,田地也会显得空旷。此时,农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田地进行整理和清理,包括杂草的清除、土壤的松耕等。同时,还要对使用的农具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农具在下一个农作物生长周期中的良好使用。
传统习俗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秋社】
秋社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般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在古代,人们认为丰收离不开土地的恩赐,因此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感谢土地神的庇佑,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社活动不仅限于祭祀,还常伴有戏曲、歌舞等娱乐活动,是乡村社区一年一度的盛会。
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
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事实上,“咬秋”不止吃西瓜,在山东等地,立秋吃饺子也称“咬秋”。
"立秋已来,愿秋风送爽,心绪宁静,收获满满,幸福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