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作物介绍——杂粮-红小豆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16点击量:

杂粮


2801A


一、作物简介


红小豆(Vigna angularis)是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aceae)菜豆族(Phaseoleae)豇豆属(Vigna)的一个栽培种,染色体组为2n=22。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小豆、红豆、赤豆、赤小豆等。红小豆起源于亚洲东南部,中国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均包括在起源地之内。世界上红小豆生产国家大约有24个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印度、朝鲜等国家,故亦被称为“亚洲作物”。中国是世界上红小豆生产第一大国,年生产面积30万公顷以上。红小豆是中国的传统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二、形态特征



红小豆的根为直根系,根系由主根、侧根、须根、根毛和根瘤组成。根群主要分布于1020cm

红小豆的茎圆筒形,内部充实,茎色绿或紫。株高80100cm,有直立型、蔓生型和半蔓生型3种。主茎节1020个。分枝产生于主茎基部13节,一般45个。

红小豆的叶分为子叶和真叶。真叶包括单叶和复叶,子叶不出土。最先长出的第一对真叶对生,标短,单叶圆形,也有个别品种为披针形;第二对真叶互生,柄长,为三出复叶,叶形有心脏形、柳叶形,复叶顶部的一片小叶尖端较尖,两侧的两片小叶较大,每片小叶基部有对小托叶。叶片颜色分为深绿、绿和浅绿色。

红小豆的花为总状花序,花梗从叶腋中长出。花梗较长,顶端着生26朵对生、短柄、蝶形的黄色花。每朵花由花萼、苞片、花冠、雄蕊、雌蕊组成。花萼上部5裂,下部合成环状;小苞片2片;花冠5瓣,最上方的为旗瓣,先端有缺刻,中部凸起较大,两侧的翼瓣和龙骨瓣左右不对称,龙骨瓣包围雌雄蕊,右侧的龙骨瓣延长向左弯曲呈钩状;雄蕊10枚,有9枚在基部联合成管状,另一枚分离,花粉球形具有网纹;雌蕊1枚,花柱上部一侧有茸毛,柱头扁平扩大成盘状柱头,无柄。赤豆为自花授粉作物,自然杂交率一般不超过1%。

红小豆的果实为荚果,长圆筒形,先端稍尖,略弯曲,荚上无毛。荚长513cm,宽58mm。成熟的荚果为绿色,少数带有紫红色,成熟的荚果因品种不同而分为黄白色、浅褐色、褐色和黑色等,每荚果有种子411粒。

红小豆种子由子叶和胚组成,圆筒形,两端圆或平截状,但依品种不同可分为短圆柱、长圆柱和红、灰、绿、黄、黑色和褐色6种颜色,种子较小,百粒重1117g,种子一般可贮藏4年。


三、生长习性



红小豆属于喜温短日照作物,是一种适应性强的作物,能够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生长,但其最佳生长条件包括:

土壤适应性:红小豆对土壤的要求不高,能够在瘠薄地、盐碱地和干旱地生长。它具有较强的耐旱和耐瘠薄能力,但最好选择地势高而平坦、肥力充足、土层深厚且通风透气性和日照条件良好的地块进行种植。

温度和湿度:红小豆属于喜温作物,种子在10℃时即可发芽,但适合播种的温度为18℃左右。它不耐低温霜冻,因此播种期应选择地温稳定在14℃以上的时期。

播种和管理:播种时间通常在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播种方法包括条播和穴播。种植密度应根据品种、地力和栽培方式调整,一般遵循早熟品种密,晚熟品种稀的原则。施肥管理上,红小豆虽具有根瘤,但其固氮能力相对较弱,仍需施用底肥,并重视磷肥的施用。


四、营养价值及应用



红小豆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多营养的功能食品。红小豆中蛋白质的平均含量为22.65%,比禾谷类蛋白质含量高23倍,氨基酸种类齐全,含有人体必需的8氨基酸,并且脂肪含量比较低。此外,红小豆中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钙、磷、铁等矿物质。目前,红小豆已是食品和饮料加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研究红小豆的功能和理化特性对于红小豆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已有学者对红小豆做了相关研究,研究还发现,红小豆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其种皮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多酚、单宁、植酸、皂苷和色素等,对各种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五、学院科研成果

农学院全面开展红小豆科研,在品种选育、学生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利用杂交、化学诱变的方式创制红小豆变异群体,从中筛选早熟,耐低温及高产的红小豆品种。目前有1份红小豆品系进入品种保护实审阶段。

2、培养研究生1名。

3、在尚志市建立三部委科技小院1处。

4、承担黑龙江省杂豆敢为科学家项目1项;承担黑龙江省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1项;完成省科协红小豆推广项目1项。